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陵墓”,於八寶山革命公墓。2004年(一說2002年)一些清皇室後裔追尊溥儀時一併將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奉安處)追尊為獻陵。清西陵安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和宣統數位皇帝。而其實,溥儀於1967年去世後,其墓葬最初是在八寶山。據介紹,溥儀遷葬清西陵,是河北易縣方面大力促成的。當時,清西陵工作人員輾轉找到溥儀最後一任妻子李淑賢,說服她把溥儀骨灰遷到清西陵。1995年,李淑賢將溥儀的墓葬遷到清西陵。
基本簡介
2000年清西陵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清西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北省易縣梁各莊西,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歷經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餘緒延至民國年間。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圍群巒疊嶂,樹茂林密,風景極佳。東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偉的紫荊關,北枕高聳挺拔的永寧山,現抵滔滔東流的易水河。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這裡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建築結構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群,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在方圓200華里、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裡有古松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陵區內松柏蔥鬱,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採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後陵三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陵三座。此外,還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14座,共葬有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西陵周邊近200里,外圍原有紅、青、白三層界樁,每層之間距10里,界樁以外還有官山,不許老百姓涉足。為了加強陵區的管理,設立了一套機構。西陵建設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宮殿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建築群。眾多建築均有彩畫與雕刻,陵區宮殿多施旋子彩畫,廟宇牌坊多施和璽彩畫,行宮、住宅多施蘇式彩畫,在陵區雕刻中,為數最多的是龍鳳。整個建築群反映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發展的高度水平和民族風格的優良傳統,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創造才能,是祖國極其珍貴的文化瑰寶。西陵陵區富有濃郁的園林氣息,陵區古松參天,四季常青。在綠色的海洋里,浮現出金光燦爛的琉璃瓦宮殿,春夏之時,綠蔭蔭的松濤島語,流水潺潺,季麗如畫,是旅遊避暑的勝地。西陵的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大部都保存完好。
歷史簡介
清代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陵墓在瀋陽老家(盛京三陵),從順治起,歷代皇陵都安放到唐山遵化縣馬蘭峪清東陵,雍正帝發現永寧山下風水很好,離北京較近,尤其是距離出產石料的曲陽縣非常近,明清兩代修建皇宮和陵墓所需用的漢白玉石料都是產自曲陽太行山區,因此決定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陵,可以節省許多人工。由於雍正在位時厲行改革,雖然勤勉, 但是得罪了許多人,口碑不好,所以民間相傳,認為雍正是謀殺了他父親篡位,死後不敢去見他父親,才在西陵另建墳墓。雍正的泰陵是西陵最宏偉壯觀的陵園,雍正生前曾下詔,決定不為自己的陵墓修建石像生和神道,但他好大喜功的兒子乾隆帝,不僅為泰陵補建了石像生,長達2.5千米的神道,還在神道前建造了目前中國最大的三座石牌坊。但乾隆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不願意埋葬在西陵,在東陵為自己修建了豪華的陵墓,可是又不能將自己的父親孤零零地放在西陵,因此他下詔,命令今後的皇帝“昭穆次序,隔代埋葬”。按照乾隆的意旨,他的兒子嘉慶帝的昌陵就安放到西陵,嘉慶時代清朝的國力大不如“康乾盛世”,所以昌陵的規模遠不如泰陵。
根據乾隆的旨意,嘉慶的兒子道光帝本應該埋葬在東陵,但他剛為先死的皇后建陵時,地宮就滲漏地下水,道光認為不吉利,決定遷移到西陵。道光的慕陵每扇門窗的隔扇中間都雕刻有一個朝外的木龍頭,非常精緻,如同模子套出的,他想用龍取水,以此來躲避水患。由於道光安葬到西陵,他的兒子鹹豐帝就得安葬到東陵,鹹豐的兒子同治帝年青喪命,由慈禧太后做主,仍然安放到東陵,慈禧為自己在東陵修建了豪華的陵墓,根本就沒有顧及光緒帝的事,但他們同時辭世時,光緒尚沒有陵墓。光緒在西陵的陵墓崇陵在光緒去世以後才開始動工,不過三年後就發生了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根據民國政府的續修協定和依靠一幫遺老的努力和捐助資金,直到1913年才修建完工。所以崇陵的建築非常新,稜角畢現,可以從中想像當年故宮初建時的風采,崇陵外面還有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被慈禧命人將其投入故宮井中淹死的珍妃(一說自盡)和她姐姐瑾妃的墓。西陵中泰昌穆三陵保存完好,並未被盜,裕陵,崇陵,瑾妃墓曾被盜,陪葬物已然流失。目前崇陵地宮已被打開,成為博物館。
末代帝後
末代皇后郭布羅·婉容的衣冠冢入葬清西陵。在與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闊別六十餘年後,婉容再次“回”到丈夫身邊。1946年,婉容在吉林延吉病逝,隨後屍骨不知去向。而其遺物流傳至今僅剩一面手鏡,須留作籌建溥儀紀念館之用。因此,入葬這座衣冠冢的,只有一張婉容生前照片。末代帝後六十年後“團聚”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的永寧山下,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和宣統5位皇帝。婉容弟弟郭布羅·潤麒的全權代理人黎園女士、婉容外甥任汝強先生等一行近10人抵達清西陵。他們要做的,是為婉容的衣冠冢落葬。落葬儀式正式開始,黎園手捧婉容照片,陵園負責人張世義先生手捧婉容唯一的遺物———一面梳頭用的手鏡,在任汝強先生等人的陪同下,一起走向溥儀墓地。在溥儀墓碑兩側,立著兩塊稍矮一些的墓碑,右側是溥儀在偽滿時期冊封的“祥貴人”譚玉玲之墓;左側墓碑蓋著黃色綢布,這裡就是婉容的安息之地。
修建衣冠冢完成親人心愿:黎園首先將婉容照片放到溥儀的墓碑前,拍照留念。隨後,在主持人的引導下,黎園及婉容親屬開始查驗墓穴地宮。墓穴查驗完畢,黎園手捧婉容照片,遞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將照片放進地宮,並用水泥將石板封上。隨後,黎園手持鐵鍬,代表親屬向封好的地宮鏟土。隨後,黎園和任汝強將蓋在墓碑上的黃綢揭開,黎園致悼詞:“這既了卻了郭布羅·潤麒先生和後輩們六十年的心愿,也為婉容戲劇般悲慘的人生落下了歷史的帷幕。”大家三鞠躬後,落葬儀式結束。
揭秘:婉容屍骨無存冢內並無遺物。黎園是婉容弟弟郭布羅·潤麒的授權代理人。由於潤麒老人已是95歲高齡,所以,此次婉容衣冠冢安葬全是由黎園代為完成的。黎園說,老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讓自己的姐姐有一個安身之地。黎園說,婉容跟隨溥儀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下前往長春,在那裡生活長達14年之久。日本戰敗後,婉容與溥儀一起逃亡,歷經磨難,最終病逝於延吉監獄。婉容死後被人用舊炕席裹捲起來,埋到了附近山坡上。解放後,當地政府曾多次試圖尋找這位末代皇后的屍骨,但始終沒有下落。因此,這位中國最後的一位皇后一直沒有墳墓。2005年,郭布羅·潤麒向代理人黎園表達了希望能為姐姐修建衣冠冢的願望,並將婉容在世唯一遺物手鏡交給黎園。按照傳統,安葬衣冠冢,一般選擇逝者生前使用過的物品或衣服。但是,此次衣冠冢內物品的安放,並沒有選擇婉容生前的遺物手鏡,而選擇了一張照片。黎園說,這面手鏡是目前發現的婉容唯一遺物,由弟弟郭布羅·潤麒先生保存。之所以沒有選擇手鏡,是因為清西陵正在籌建溥儀博物館,希望能把這唯一的遺物保留,給後人參觀。至於在眾多的婉容照片中選擇此張照片,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黎園說,這張照片是婉容諸多照片中最能反映她身份氣質的一張。從照片的背景和裝束看,應當是拍攝於大婚之後,是婉容一生中最為愉快和幸福的日子。相中的婉容坐姿端莊,面龐清秀安詳。牡丹花和珍珠項鍊代表了地位顯赫。黎園說,此照片得到了郭布羅·潤麒先生的肯定,郭布羅·潤麒在照片背後簽名後,並裝在水晶相框中,成為衣冠冢內的物品。
婉容生平
郭布羅·婉容(1906—1946)字慕鴻,別號植蓮。1906年10月21日生於北京。達斡爾族人,隸屬正白旗。
外祖父愛新覺羅·毓朗是乾隆皇帝長子永璜的五世孫,系清末顯要人物。父親榮源供職於晚清朝廷。
1908年至1922年間在京津兩地生活,接受私塾和新式學堂教育。因容貌端莊秀美,清新脫俗,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故於滿族貴族女性中頗具聲名。
1922年3月10日,冊封為皇后。1922年12月,與遜帝溥儀結婚。1924年10月,與溥儀、文繡一同被逐出皇宮。
1932年3月9日,與溥儀抵達長春,建立偽滿洲國,為執政夫人。1934年3月1日,偽滿洲國改為偽滿洲帝國,成為“康德皇后”。1934年,因“穢聞”被打入“冷宮”。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輾轉逃亡在吉林各地。1946年6月10日,病逝於延吉。